「美食家的自學之路」搬家囉!請到新站:
http://www.selftaughtgourmet.com/article_inner.php?a=52
重頭戲當然是頒獎典禮本身,而如同往年,主辦單位「William Reed Business Media」依舊規劃了一系列活動以炒熱聲勢,包括名廚晚宴、「會見主廚」記者會、美食高峰會、大師廚藝課,美食圈的社交串連就在這些場合中發生。今年的與會來賓,除了上榜廚師以外,尚有紐約米其林三星餐廳的知名拍檔Daniel Humm與Will Guidara、剛獲得法國美食評鑑《Gault Millau》年度最佳主廚的Yannick Alléno、秘魯國寶Gastón Acurio、以及聲勢正旺的秘魯年輕名廚Virgilio Martínez
Véliz等人。
Daniel Humm & Will Guidara 於美食高峰會上的精彩演說 |
Daniel Humm正仔細聆聽Yoshiaki Takazawa說話 |
左至右:Virgilio Martinez、Rafael Piqueras、Mitsuharu Tsumura、 Gaston Acurio |
今年,我很榮幸地參加了其中一場名廚晚宴-「Eleven Madison Park X Restaurant André」四手聯合餐會,Daniel Humm與Will Guidara在美食高峰會上演說的餐飲理念也在此餐會中展露無遺,精采非常,我將會另於專文記錄餐會並分享其演說內容。
今年我與Yannick Alléno也特別有緣,美食高峰會、廚藝展演、頒獎典禮都有他,我從新加坡返台的當天更直奔「STAY」參加其本季晚宴,並與其進行深度訪談;這一路由新加坡至台灣的多方記錄,我也將會收錄進另一篇專文中。
那麼,回到頒獎典禮與榜單本身,今年的投票形式有了重大改變。過往二年的亞洲五十最佳餐廳並無獨立的評審委員會,其榜單構成與世界五十最佳餐廳相同,皆為同一投票結果所產生;今年則不一樣了。亞洲五十最佳餐廳首度成立自己的評審委員會-由超過三百位美食作家、美食評論家、廚師、餐廳業主及美食愛好者所組成,每位評審有七票,其中有三票必須投給自己所在國家以外的餐廳;評審們必須於過去十八個月內造訪過該七間餐廳,且不得投給自己所投資的餐廳。總之,投票規則與世界總榜大同小異,只是亞洲榜單終於有了獨立的評審委員會,某程度上算是遲來的「認可」,畢竟拉丁美洲五十最佳餐廳可是從設立之初就有自己的評委會。
然而,亞洲榜單今年有因此而大幅變動嗎?說實在的,這不過又是一次大風吹。去年亞洲第三、世界第十七的分子料理印度餐廳「Gaggan」搶下今年的冠軍寶座,去年的亞洲第一、世界第十三的泰國餐廳「Nahm」則被擠到第七;第二名由日本的「Narisawa」持平;第三名則是上海的多重感官餐廳「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基本上,前十名有九名都是去年的舊面孔,唯有韓國餐廳「Jungsik」繼去年的新進榜最高名次後,又大幅高升十位而來到第十名。
Yoshihiro Narisawa、Gaggan Anand、Julien Royer |
Jungsik Yim&Sebastian Lepinoy |
與台灣相關部分,江振誠在新加坡的旗艦餐廳「Restaurant André」今年小升一名,來到第五名,同時連莊新加坡最佳餐廳;陳嵐舒位於台中「樂沐法式餐廳 Le Moût Restaurant」則小跌二名,來到第二十六名,同樣是台灣唯一入榜餐廳,亦即台灣最佳餐廳。
陳嵐舒本人今年未赴會,而由其品牌行銷經理Kate上台代領 |
代表性不足依舊是此榜為人詬病之處。今年有八間新餐廳入選,首度入榜的國家為菲律賓(Antonio’s,第四十八名)及柬埔寨(Cuisine Wat Damnak,第五十名);同樣只有一間餐廳入榜的是台灣(樂沐法式餐廳 Le Moût Restaurant,第二十六名),斯里蘭卡還比台灣多一間(Nihonbashi,第三十一名;Ministry of Crab,第四十三名)。其餘入榜餐廳則多位於大國或大都會:新加坡十間、香港九間、日本八間、中國七間、泰國五間,一共囊括五十間中的三十九間。馬來西亞難道沒有好餐廳?越南也不值得榜上有名嗎?
難道,台灣不值得有第二間、第三間餐廳上榜?
代表性不足,也表現在料理血緣上。這份榜單夠「亞洲」嗎?上榜餐廳仍以西餐為主,且仍以法國料理或法式fine dining基礎的餐廳為大宗:Narisawa(第二名)、Restaurant André(第五名)、Amber(第六名)、Jaan(第十一名)、L’Effervescence(第十二名)、Les Amis(第十三名)、Hajime(第十四名),光是前十五名內就有七間是如此。排名最高的中菜餐廳是香港的福臨門(第十五名);唯一代表台灣的樂沐,做的也是法國菜。位居榜首的Gaggan,賣的雖然是印度料理,但卻是經過西化與分子料理化的印度口味。
Gaggan的創辦人兼主廚Gaggan Anand是第一位進入分子料理聖殿「elBulli」實習的印度廚師。他主張,印度料理為何不能如法國料理、日本料理一般享有崇高地位?從印度小吃尋找靈感,他致力於將印度料理提昇至下一個層次,並透露他正在籌備一廚藝實驗室,以研究亞洲食材及印度料理的可能性;他也希望自己能成為印度年輕廚師的榜樣,激發更多印度廚界新血努力向上。這一切聽起來都像是個國際名廚會說的話,Gaggan也確實在開業的短短五年內(二〇一〇年至今)擁有國際知名度。那麼,你不禁要問,當代廚師是否一定要接受西方廚藝訓練、落腳於國際旅客眾多的都會(Gaggan位於曼谷),才有機會躋身國際舞台呢?
亞洲五十最佳餐廳是西方的產物,遑論世界五十最佳餐廳;更早取得權威地位的米其林更是如此。前述代表性不足的問題向來存在,如Gaggan這般以西餐為榜樣「提昇本國料理至下一層次」的廚師亦所在多有,若要再深入分析,其實這些評鑑都是東、西方世界間文化與經濟力量拉鋸的表現。
為什麼上榜餐廳集中在大都會?因為評審委員大多是空中飛人,而他們往往就在這些大都會間飛來飛去,不論是為了工作或娛樂;為什麼上榜餐廳以西餐為主?因為現代餐飲的基礎是由西方所建立的,更精確來說是法國所建立的,諸如廚藝基本功、料理體系、廚房編制、廚師培訓、服務規矩、品嚐哲學,都由法國的廚師或美食評論家於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大量書寫(具體而言即為Marie Antoine Carême、Brillat-Savarin、Auguste Escoffier等人),文字形成論述,論述被傳播,典型則被建立。法國料理因此成為崇高的典範,以法國餐飲為基礎的西方餐飲則先在歐、美確立下來,進而傳播至其他地區,愈早西化、西化程度愈深的地區,其餐飲市場亦愈蓬勃發展,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何香港、日本、新加坡聚集了為數眾多的國際名廚與國際名店。
由左至右:Shinobu Namae、Hajime Yoneda、江振誠 |
我很喜歡的L'Effervescence今年大幅躍升13位來到第12名 |
本人很斯文靦腆的Chef Namae |
那麼,我們來辦一個不受西方影響、完全具備亞洲本色的飲食評鑑吧!
很抱歉,我認為這是天方夜譚。
除非現有世界被顛覆了(例如第三次世界大戰),東、西方間的形勢因此被完全翻轉,否則我認為上述文化與經濟力量的傾斜難以被「扶正」。
想要加入別人的遊戲,就要照著別人的規矩玩。亞洲五十最佳餐廳及世界五十最佳餐廳的公關與行銷力量無遠弗屆,其中牽涉的人際網路與人脈資源豐沛深廣,本次赴會再度讓我體驗到這點。餐廳只要上榜,一夜成名並非夢想,隨之引來的國際旅客對於生意更有實質助益;利用人脈鋪展出來的金脈更是重點。也因此,我向來希望台灣餐廳能在亞洲五十最佳餐廳上獲得更多關注與曝光,而為了達成此一目的,積極參與便屬必需。我們需要讓對的人認識台灣。
台灣餐飲界自二〇一四年底開始,有了一連串令人興奮的發展:以RAW為首,MUME、Ephernité相繼開幕,松菸誠品的the first也迎來了新主廚,加上我原本就喜歡的南投Hero餐廳與貓下去計畫,以及許多其他我認為有潛力上榜的餐廳。台灣餐飲界可以更熱鬧,也可以更有人氣,只要我們獲得精準的曝光。
以下是2015年亞洲五十最佳餐廳完整榜單:
1.
Gaggan –
Bangkok
2.
Narisawa – Tokyo
3.
Ultraviolet –
Shanghai
4.
Nihonryori Ryugin –
Tokyo
5.
Restaurant
André – Singapore
6.
Amber –
Hong Kong
7.
Nahm –
Bangkok
8.
8½ Otto e Mezzo Bombana –
Hong Kong
9.
Waku Ghin –
Singapore
10.
Jungsik – Seoul
11.
Jaan –
Singapore
12.
L’Effervescence –
Tokyo
13.
Les Amis –
Singapore
14.
Hajime – Osaka
15.
Fook Lam Moon – Hong
Kong
16.
FU1015 – Shanghai
17.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
Hong Kong
18.
Iggy’s –
Singapore
19.
Fu He Hui – Shanghai
20.
Lung King
Heen – Hong Kong
21.
Mr and Mrs
Bund – Shanghai
22.
Indian Accent –
New Delhi
23.
Robuchon au
Dome – Macau
24.
Tenku Ryugin –
Hong Kong
25.
Eat Me – Bangkok
26.
Le Moût –
Taichung
27.
Ryunique – Seoul
28.
Bo Innovation –
Hong Kong
29.
Wasabi by
Morimoto – Mumbai
30.
Burnt Ends –
Singapore
31.
Nihonbashi – Colombo
32.
Shinji by Kanesaka –
Singapore
33.
Takazawa – Tokyo
34.
28 Hubin Road –
Hangzhou
35.
The Chairman – Hong
Kong
36.
Tippling Club –
Singapore
37.
Bo.lan –
Bangkok
38.
La Yeon –
Seoul
39.
Issaya Siamese Club –
Bangkok
40.
Sushi Saito – Tokyo
41.
Bukhara –
New Delhi
42.
Caprice –
Hong Kong
43.
Ministry of
Crab – Colombo
44.
Sukiyabashi
Jiro – Tokyo
45.
Osteria Mozza –
Singapore
46.
Hakkasan –
Shanghai
47.
Imperial
Treasure Super Peking Duck – Singapore
48.
Antonio’s – Tagaytay
49.
Quintessence –
Tokyo
50.
Cuisine Wat Damnak –
Siem Rea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