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月起是米其林美食指南更新各地區榜單的時節,2013年紐約版已於上週發售,在正式宣告米其林季節開跑的同時,也引起一些針對米其林的檢討聲浪。
此外,2013年紐約版米其林較去年多收錄了一百間餐廳,而紐約的米其林評審只有五位。米其林的一大價值確實是書末整理的「美食推介」(港版米其林用語,英文為Bib
Gourmand,意指不具星級但為評審所認為的物美價廉小館),但Mariani不禁質疑,為何在某些性質類似的餐廳中,有些能拿到一星(如Torrisi
Italian Specialties),有些卻僅列名美味推介?
米其林也總是強調,他們「只」評鑑「盤子上的料理」,而不在意料理以外的表現,不論是昂貴裝潢、專業服務、酒單、侍酒師。但當你翻開紐約的三星名單,看到那些豪華貴氣的法式餐廳如Daniel、Eleven Madison Park、Jean Georges、Le Bernardin與Per Se,而另兩間三星餐廳也毫不遜色:Chef’s
Table at Brooklyn Fare(225美元,不含酒水、稅、服務費)及Masa(400美元,不含酒水、稅、服務費),你不得不納悶米其林對於一間餐廳「料理以外的表現」會有多不在意。
紐約米其林也愈加喜歡凸顯其紐約特色,強調他們喜歡紐約經典的牛排館。但除了給Peter Lugar一星以外,其餘知名牛排館如Porter House、Smith & Wollensky、Palm、Strip
House等全都榜上無名,而這些牛排館的菜其實比Peter Lugar好。
Mariani的其他批評包括,米其林對於法式料理的偏好使義大利餐廳被嚴重低估;米其林過去堅持若餐廳撤換主廚,將收回該餐廳的星級評等,但這原則已完全被拋在腦後,如Aureole(一星)過去數年已換過三次主廚;Per
Se於2010年時也曾換過主廚,但其三星地位始終屹立不搖。
無獨有偶,美國版《浮華世界》(Vanity Fair)雜誌的食評家A.
A. Gill也對米其林發出怒吼。他認為,米其林餐廳的形式與料理愈趨相同:服務過於阿諛做作、菜單過於冗長,空間寂靜氣氛肅穆,料理則複雜得超過味蕾的需求。他也為義大利料理抱屈,認為義大利料理因不如法國料理注重形式與複雜度而被米其林忽略;同樣地,印度料理在米其林眼中也難登大雅之堂。
你為米其林指南感到委屈嗎?
其實,米其林指南向來飽受批評,其爭論從未減少。有人說,看看另一份常被拿來相提並論的榜單-全球前五十名最佳餐廳(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吧,其「球員兼裁判」與「評判標準模糊」的爭議也不遑多讓;也有人說,不喜歡米其林,就不要看啊!
我想,這些論點對於消費者的意義在於,美食指南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它具有搜尋餐廳的參考價值,但到頭來,認真吃飯的美食愛好者還是得有自己的一套標準。用自己的舌頭做評鑑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