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如果有位食評家稱讚「陶X屋」的和風料理棒透了,或誇獎「X都涮涮鍋」物美價廉,你可能會揉眼睛揉個三遍,以為自己不識字了。
真的,若連鎖餐廳值得煞有介事的正面評價,不是這位食評家的品味有問題,就是這世界已到了沒有好餐廳可寫的末日之境。如同陳妍希開演唱會般的末日。
而我們這種目中無人的傲慢態度終究會遭到反噬。
在美國,Marilyn Hagerty就給了我們這些酸民一記當頭棒喝。她是一位高齡八十七歲的老太太,住在北達可他州(North Dakota)的小鎮Grand Forks,長年為當地報紙Grand Forks Herald撰寫美食專欄「The Eatbeat」及其他四個專欄。原本默默無聞的她,卻因為一篇食評而一夕暴紅,不僅成為網路名人(雖然她根本不會使用Facebook或Twitter),還上遍了CNN、CBS、Today show與Top Chef等大型媒體或節目。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旗下的出版社Ecco更因此幫Marilyn出書,把她三十七年來的食評集結成冊,成為《Grand Forks: AHistory of American Dining in 128 Reviews》一書,於2013年8月27日出版。
她究竟寫了什麼?
一切的起點其實是一篇針對美國連鎖餐廳「Olive Garden」的食評,發表於2012年3月7日,題為〈Long-awaited Olive Garden Receives Warm Welcome〉(備受期待的Olive Garden受到溫暖歡迎)。如果你熟悉美國餐飲市場,就會知道這標題有何不對勁。Olive Garden是美國的大型連鎖餐廳,供應美國化的義式料理,全美有超過八百間分店,鎖定大眾消費族群,看到這裡你應能明白這裡的食物不會多上乘,理應也不會成為食評家關注的焦點。
但別忘記,Marilyn 所居住的Grand Forks是個人口僅五萬三千人的小鎮,其所處北達可他州是美國中西部大草原最北的一州,就是鄉下地方的意思。而在美國早已遍地開花的Olive Garden,居然遲至2012年才到Grand Forks開設分店,可想而知那裡的餐飲市場有多麼不蓬勃發展。
於是,Olive Garden進駐Grand Forks是件大事,Marilyn也因此特別為它寫了一篇食評,並為它多所美言。她說Olive Garden是「Grand Forks最大、最漂亮的餐廳」(the largest and most beautiful restaurant now operating in Grand
Forks), 還說「這地方令人讚嘆,帶有托斯卡尼式的農舍風格與歡迎客人來訪的入口,等待區域還設有座位」(The place is impressive. It’s
fashioned in Tuscan farmhouse style with a welcoming entryway. There is seating
for those who are waiting.)。她也喜歡Olive Garden的食物,說道「奶油起司雞肉在冷天裡顯得溫暖又舒心,份量也很慷慨」(The chicken Alfredo was warm and comforting on a cold day. The portion was generous.)。
這篇食評在幾個大型網站報導後馬上在網路上引爆熱潮,起初充斥著尖酸刻薄的聲音,有人對於Olive Garden居然能成為食評主角感到不可置信,有人稱之「可悲」(pathetic),也有人懷疑這是否為反串報導;另一方面則有人為她說話,認為她詳實又平穩的口吻迥異於一般美食評論誇飾又做作的行文風格,反而更值得信賴。兩派見解你來我往,很快就使這篇食評及相關討論瘋狂被轉載(gone viral),令整件事變成頭條新聞。媒體立刻找上Marilyn,但她對於自己爆紅感到相當不解,頻頻說I don’t get it。「我已經寫食評寫了快四十年,為何直到現在才突然出名呢?」對於Marilyn而言,這篇Olive Garden的食評與她的其他任何一篇食評沒有不同,都只是簡單的用餐心得。事實上,她也不認為自己從事「評論」,她只是忠實地傳達自己所觀察到的事物給讀者。她懶得看網路上的連串留言,因為她還得趕稿,還要去打她最愛的橋牌。
她的兒子寄email告訴她:「妳在網路上爆紅了!」(You’ve gone viral!)她回信問:「你可以解釋什麼叫爆紅嗎?」(Could
you tell me what viral means?)(註)
而正是這不卑不亢無懼無求的態度,讓觀眾愛上了她。輿論開始導向Marilyn,一些大人物也為她撐腰,其中包括安東尼波登。波登在Twitter上說:「非常高興看到網路驚奇Marilyn Hagerty大勝網路酸民(包括我自己)。」(Very much enjoying watching Internet sensation Marilyn Hagerty triumph over the snarkologists (myself included).)
波登甚至幫Marilyn出書,並為她寫序。波登告訴讀者們為什麼該看這本書,因為Marilyn記錄了最貼近普羅眾生的美國日常飲食-速食店、自助餐、卡車休息站、總匯三明治、沙拉吧,這一篇篇橫跨三十年的食評,累積而觀便是一部美國餐飲發展史,清楚展示了美式餐食是如何從過去那個時髦盤飾是一叢巴西里葉與一瓣檸檬片的時代,進化到現在的多元紛呈。
故事發展至今真是夠神奇的了。波登本身就是個pH值超低的酸民,最愛口出不遜挖苦諷刺的人就是他,但也許酸到深處無怨尤的最高境界就是站到另一邊,起身反對所有酸民,並運用自己的影響力成功扭轉輿論,進而幫Marilyn出書,做了一次漂亮的行銷。如果波登起初就有商業考量,不得不說他的腦袋實在太棒了。但我們也不必全然秉持陰謀論,因為波登不會輕易砸掉自己的招牌,他應該也有慧眼識英雄的眼光,看到了Marilyn的價值。讀一讀波登為Marilyn寫的序吧,真是會讓人邊看邊點頭。
Marilyn爆紅一事也是社群網路時代的特有產物。她是一位爭議性人物,有梗,她的梗在於明明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婆婆,卻仍在寫食評,還寫了一篇這麼與眾不同的食評-沒有華麗詞藻,欠缺高調譏諷,評論對象竟是一間連鎖餐廳;而在事情一發不可收拾後,電報時代與網路世代間的代溝又顯得她從容故我,表現出高齡長者的機智與幽默。而這一切激起網民興趣的事件,都隨著網路、社群平台與緊密交織的虛擬人脈快速傳播到更遠更廣大的地方。
撇開這些紛紛擾擾,人們還發現了一件事:原來美食評論也能這麼寫。
於是我想問,美食評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就此,波登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在富裕的美國東西岸的尊貴味蕾與專業酸民間,還有一片廣大土地( the vast spaces between the jaded palates
and professional snarkologists of the privileged coasts)。
我們習以為常的美食評論往往追逐潮流,吹捧名廚,高高在上而帶有距離感。有資格成為美食評論家筆下主角的必然是有品味的餐廳或有趣的食物,美食評論家找到素材後還得使出妙筆生花的功夫,不論是描述得天花亂墜或罵得一文不值,總之就是要吸引讀者目光,讓讀者為其機智與品味深深折服。但此等物事的聚集地必屬大城市,遠離都會後就沒有這些餐廳好寫,那麼難道鄉下地方就沒有美食評論存在的空間嗎?
另外,是行文風格的問題。看看紐約時報的美食評論家,不論是早期的Ruth
Reichl,或近期的Sam Sifton及Pete Wells,誰人不是把食評當做故事來寫,插科打諢、引經據典、暗諷嘲弄自是不在話下,Pete Wells 2012年一篇罵爆美國電視名廚Guy Fieri的文章 更是當時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反觀Marilyn的文風,與前述形成強烈對比,稱之沒有燦爛火花是客氣了,她的文章就是直腸子通到底,平舖直敘,寫一些親臨餐廳現場就能看到的事情,譬如服務生的裝扮、菜單樣式、餐廳座位、料理外觀等;她也從不口出惡言,總是盡量找正面的事情來寫,而根據她兒子的說法,若她寫某間餐廳的裝潢多過於食物,就已是篇負面評論。
這似乎是劇情片與記錄片的差異,前者重娛樂、後者重事實;電影票房向來劇情片優於記錄片,美食評論是否有例外?又,記錄片般的美食評論是否有讀者市場?褪去金光雲霧的美食評論,是否會因此與讀者更為親近,從天上返回人間?
我自己撰寫美食文章時其實常常思考這些問題。寫作固然某程度上是為了自己,但若欠缺讀者,一切也是枉然。因此我也往往以「娛樂」的角度出發,希望寫出大家看得開心又能得到新知的文章。Marilyn的例子,卻又讓我回頭檢視:我究竟為何而寫?我想傳達給讀者的訊息究竟是什麼?
但再轉念一想,我覺得記錄片實在不是我的風格,這篇文章就是明顯的例子。而就在我敲著鍵盤的當下,我得到了這個結論:Marilyn的「成功」並非來自單篇文章,亦非僅就其行文風格。她的成績,是用三十年的歲月持續不懈地換來的。
誠然,Marilyn住在鳥不生蛋的Grand Forks,餐飲市場比不上紐約、舊金山的繁華熱鬧,但她熟悉當地的一草一木,書寫這個小鎮上的餐飲風景,毋寧是一種與社區緊密結合的行為,而她宛如誠實直白的文筆,恰巧為該鎮的飲食留下真實記錄,成為波登口中的「美國飲食史」。
任何事情即使不被他人看好,若能持之以恆義無反顧,聚沙成塔亦是傳奇。
話雖如此,我仍認為時下許多美食部落格重複多訪任何餐廳、上傳大量不知所云的照片而欠缺有重點的文字評述是沒有意義的。除非,他們真能持之以恆,還活得夠久。
等我八十七歲的時候再來檢驗吧。
註:viral一字原指「病毒的」,go viral則指「像病毒般快速蔓延」,用於網路詞彙則指被大量點閱、轉載。
4 則留言:
Write what you love.
Two thumbs‐up from another snarkologist!!!
美食與否各有不同品嘗,有的人要輕鬆自在的氛圍,正襟危坐的高級餐廳覺得受約束。說他們不會吃呢,倒也不是,各取所好就是了。就如同,到巴黎觀光,有人上大街買精品,有人上墓地祭文學或搖滾。前者老是備受不屑批評,但想想,要了解精品品牌,如何辨真假,可也是一門學問。說穿了,批評、高調說話,是自娛也是自視程度的表現。
晚了點才看到,這篇寫得很好!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