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攝於The NoMad, NYC |
為了今年秋天的一趟歐洲之旅,最近我正在勤做功課,蒐集餐廳資訊兼打聽美食情報。是說都跑這麼遠了,不把握機會好好大吃一頓怎麼行呢?更何況這吃不能只是隨意吃,還必須吃得對、吃得值回票價,抱著今日不訪下回何時的鄭重心態,才能確保不虛此行。
於是我跑去請教一位吃過歐洲很多知名餐廳的廚師前輩,請他直接指點迷津。這是獲得資訊最快又最值得信賴的一種方式。
為了讓他的說明更加清楚,前輩丟了幾個美食部落格給我參考。這些部落格我不是不知道,但這次為了規劃歐洲之旅再看其內容,才有點後知後覺地發現:他們吃過的餐廳可真多啊!請注意,我說他們吃過的餐廳多並非指在台灣到處搶頭香那般的多,而是他們真的去了很多國際上知名且不易造訪的餐廳。這些餐廳,要嘛不是難訂位,要嘛就是遠得要死,吃上一餐當然所費不貲,更別提機票與住宿費用了。
舉幾個例子吧。今年剛得到世界第一的「El Celler de Can Roca」(西班牙)候位名單已經排到明年去了;「Noma」(丹麥)在過去三年一直當紅不讓,沒有特殊關係也不得其門而入;「Mugaritz」(西班牙)雖然比較好訂,但卻隱身鄉間,不開車就無法抵達;「Fäviken」(瑞典)更酷,位於瑞典西北方的小鎮「Järpen」,在這極寒之地形同與世隔絕,吃上一餐除了長途跋涉還得住上一宿。
所以,若將行前規劃、舟車勞頓、費心訂位、撒錢不手軟等因素考慮在內,吃遍這些餐廳,的確是一種「成就」。畢竟,這不是人人都能辦到的事。
於是,在熱衷美食的同道人中,造訪越多高級或熱門餐廳者,越容易獲得關注,甚至受到崇拜。建立某種權威地位後,幸運者甚至能打入國際美食圈,因此以之為職,以「美食評論家」或「美食作家」的身分活躍於觥籌交錯間。美國的美食部落客「The Ulterior Epicure」就是這麼一個例子,格主Bonjwing Lee原是律師(又一個法律人!),在就讀法學院期間成立了這個部落格,曾旅居歐洲因此吃了非常多當地的高級餐廳,其中有很多更是人跡罕至、未獲主流媒體青睞的地方。也因為這樣,
The Ulterior Epicure的知名度與日俱增,起初他堅持匿名,因為怕影響律師工作,在辭去工作後才大方公布身分,現在依舊相當活躍,其食記或照片常常被Eater.com引用。
說真的,其實我挺佩服如Bonjwing Lee等不辭千里只為一嚐佳餚之人。在美食的世界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研究美食,固然需要閱讀文獻資料,但若被問及「吃過沒有」,就是一翻兩瞪眼的問題。沒吃過就是沒吃過,懂再多理論也僅是紙上談兵;而我常常閱讀國外飲食消息,當然也會心想「總有一天我要去吃這些餐廳」,一嘗宿願。有感於此,我才決定要在今年去歐洲吃上一回。別人以為我要去玩,其實我是懷抱認真的心情看待這趟旅程。
說到旅費與餐費的問題,就有些尷尬了。除了感謝家父贊助,也希望這是一次能夠回收的投資。若認定為投資就不必還錢了嘛哈哈哈(乾笑)。
其實這真的是一筆對自己的重大投資。倒不是想讓別人羨慕,而是我真心想,看看這世界。
其實這真的是一筆對自己的重大投資。倒不是想讓別人羨慕,而是我真心想,看看這世界。
2 則留言:
「說到旅費與餐費的問題,就有些尷尬了。除了感謝家父贊助」
哈哈哈。白袍
很羨慕你旅遊的機會. I look forward to live vicariously through your write-ups!
我很喜歡李邦駿早期的文章 - 精闢,詳細,客觀. 但是他成名後與各大廚師成為好友,吃飯經常受到餐廳招待.現在他的部落格貌似已成為他餐飲業友人宣傳的工具 - 圖片精美,但虛無縹緲的辭藻多於有內含的分析.
張貼留言